随着天气逐渐变冷
许多人会在被窝里放入
“取暖神器”
如热水袋、电暖宝等
然而
有些人第二天醒来后发现
皮肤与“取暖神器”接触的地方
竟然出现了
一个个大水疱……
这就是低温烫伤!
不少网友在网络平台现身说法,纷纷晒出了自己被低温烫伤的亲身经历,并提醒大家小心使用“取暖神器”。

据统计,不当使用“取暖神器”引起烫伤的现象普遍,占所有低温烫伤的 43.69%,其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各种各样的热水袋和电热毯,这两类占了取暖设备引起烫伤的 77.78% 之多。此外还有小部分其他取暖设备值得注意,那就是电热宝,占比是 22.22%。
低温烫伤后不仅是皮肤会长水疱,如果处理不当,可能还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很多人可能疑惑,
低温也会烫伤?
什么是低温烫伤
普通烧烫伤,通常是在高温气体、火焰、开水等接触下造成的创伤。这种创伤通常显而易见,也容易让人察觉和躲避。
而低温烫伤,有点类似“温水煮青蛙”,是指50℃左右的温度在人体局部作用时间过长,使热力慢慢渗透进皮下软组织而引起的烫伤。
发生初期,触及的只是人体的表皮,如果及时撤离热源,损伤完全可控。
但如果对温度产生适应性,就很难及时察觉,从而导致热量渗透进入更深层的组织,造成烫伤加重。
低温烫伤的
伤害有多大
引起低温烫伤,接触时间是关键,并且严重程度与接触时间成正比。
一起看看下面这张图,50℃的温度持续接触5秒,人就会感受到不舒服,随着时间延长,对皮肤的伤害程度加大。

研究显示,较低的温度(几分钟甚至更长),即便是相对低温的物体,也可能导致皮肤出现发红、肿胀、水疱等症状。
最极端的温度是 44℃,根据研究,成人皮肤感知疼痛的阈值略高于 43℃,温度只要达到44℃持续6小时,就可以造成皮肤的损伤。从 44℃ 到 60℃,组织损伤的速率随着温度的线性增加而呈对数增长。
44℃是什么概念?
距离我们多远?
市面上常见的几款取暖设备,能达到的温度各不相同,但整体上,实际使用的平均温度都在40~50℃之间,处于低温烫伤的“高发范围”!

千万不要以为“觉得烫了躲开就好”,等感觉出来的时候,可能已经形成烫伤了!尽管这类烫伤的创面面积看上去较小,早期大多只是红肿、水疱、发白,但实际可能损伤深至皮下组织、肌肉等。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接触热源的时间,时间越长,皮肤受损程度越重。
低温烫伤的表现
烧烫伤一般分为三个度,I度、Ⅱ度和Ⅲ度,而低温烫伤不仅可以导致I度、浅Ⅱ度这样相对浅度的损伤,也有可能造成深Ⅱ度或Ⅲ度的深度烧伤。
●皮肤发红、出现红斑:这是低温烫伤最常见的表现,属于I度烫伤。有的人贴暖宝宝久了,取下后皮肤会发红,就属于低温烫伤。
●皮肤出现水疱:这是低温烫伤的进阶表现,属于Ⅱ度烫伤,根据水疱的大小、烫伤的深度还可以分为浅Ⅱ度和深Ⅱ度。
●皮肤出现焦痂改变:这是低温烫伤导致的深度损伤表现,属于Ⅲ度烫伤。受伤局部区域皮肤发干变硬,没有弹性,疼痛感不明显。
低温烫伤后如何处理
牢记 “五字诀”
冲:马上进行“冷处理”!尽快用洁净冷水(15℃~20℃)轻轻冲洗15~20分钟。
脱:小心除去衣物,但如果烧烫伤严重,皮肤粘连衣物,可用剪刀小心地把衣服剪开、剥离,保留粘连皮肤部分,注意不要挑破水疱。
泡:如果疼痛明显,可浸泡在冷水中15分钟左右,但要注意水温,避免着凉。
盖:用清洁的纱布、毛巾、棉布等轻轻覆盖创面,注意不要压破水疱。
医:除非轻微红肿可以自行处理,一般受伤后应送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温馨提示
冬日取暖用品在使用时一定要谨慎,尽量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取暖产品,以防温度出现偏差;身体尽量不要直接接触,同一部位皮肤也最好不超30分钟。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婴幼儿、老年人、瘫痪病人、糖尿病病人、醉酒者以及远端肢体血运障碍者,往往因感觉较迟钝,容易成为低温烫伤的“高危人群”,因此不适宜长时间使用取暖用品。
来源:科普中国、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
编辑:姜雯婕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