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潮的螃蟹丨人工智能时代,防汛仍少不了“双脚”

来源:红网·观潮的螃蟹 作者:刘玉先 王义正 编辑:廖轩仪 2024-06-28 13:14:33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玉先 王义正 长沙报道

6月27日上午,今年湘江第三号洪峰已安全过境长沙。洪峰水位37.14米,超警戒水位1.14米。此轮洪水过程中,水位涨幅达5.4米。

水文部门预计,长沙站将于6月28日10时左右退出警戒水位。沿线值守人员正严阵以待。

图片

▲6月26日,长沙北辰三角洲沿岸观光平台被江水淹没。(图源:新华社)

而100公里外的资水桃江水文站,6月27日9时55分水位涨至警戒水位39.20米,达到洪水编号标准,资水2024年第2号洪水形成。

汛情、雨情形势,容不得我们有丝毫松懈。

据气象部门预报,7月3日之前,强降雨中心仍位于长江中下游附近地区。就湖南而言,未来一周,降雨仍集中在湘中、湘北,6月27日至29日,湘西、湘北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资水下游、澧水、洞庭湖区可能出现超警洪水。

“清醒认识当前严峻形势,把防汛抗灾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重要任务。”6月25日,在全省防汛抗灾工作视频调度会议上,省委书记沈晓明这样强调。

图片

▲6月26日,沈晓明在长沙浏阳河㮾梨水文站察看水情。(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6月26日下午,沈晓明在长沙市检查调度防汛抗灾工作,并在省水利厅召开防汛会商会。他强调“全力以赴打好防汛抗灾这场硬仗”。

接连两天,沈晓明连续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并来到浏阳河和湘江的水文站,现场了解水情,省长毛伟明等多位省领导分赴市州指导检查防汛抗灾工作,传递了当前防汛压倒一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打好防汛抗灾这场硬仗?从最近防汛的情况来看,不仅要依靠“硬核”的现代技术,更需要有啃“硬骨头”的精神。

防汛“黑科技”正越来越多。

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基础上,借助科技的力量,湖南在应对“水”这件事上,是费了心思、想了办法的,层出不穷的防汛“黑科技”就是生动例子。

比如,预报得更准。在防汛工作中,对气象的精准、及时预报非常重要。

“依托科技力量,我们强化精准预判水平。”省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科科长徐靖宇表示。

图片

▲6月27日下午,记者在现场看到,湖南省气象台采用中国气象局短临预报业务平台(swan3.0)实时更新雷达数据。

观测能力方面,基于三维立体气象观测网,运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区域自动气象站、气象卫星等采集实况资料,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及复杂的加工处理,形成精确到分钟级、公里级的实时气象观测站点数据及网格数据。

预报能力方面,基于人工智能预报等技术手段,结合海量观测数据,通过超级计算机的复杂计算,来预测未来10天的天气形势。

“不仅如此,利用分钟级的数据计算,结合天气雷达外推技术,能够实时完成对未来2小时内精确到乡镇级别的短临预报。”徐靖宇解释。

比如,“看”更广。过往,提到天网摄像头,我们都会潜意识联想到公安系统。事实上,天网摄像头在防范城市内涝上也能大显身手。

“遍布长沙大街小巷的30万个天网摄像头,对城区主干道积水点、内涝点监控全覆盖。”长沙市城区排水事务中心工作人员陈泽明介绍,这样能及时、精准发现积水点,便于第一时间处置。

不仅是城区,在偏远山区,基于远程视频技术,能登高望远的铁塔“哨兵”同样功不可没。

数据显示,6月19日至25日,遍布全省的2万多个铁塔视频站点实时监测“汛息”,共智能发现河湖汛情112处、山体滑坡5处。

比如,排得更快。湖南防汛用上了有着“吃水大王”之称的排水抢险车,能在短时间内,让城市不受“内涝之苦”。

图片

▲排水抢险车在长沙枫树山南屏锦源小学东侧水塘排涝。

中国安能长沙救援基地的排水抢险车,最大排水量可达每小时6400立方米。本轮强降雨,该基地先后在万家丽高架、长沙大道南地下通道、雨花大道阳光城地下车库等地进行排涝作业。

有些“土办法”还是要用起来。

虽然科技进步了,极大提高了监测、预警效率,但并不意味着过去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就要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很多“土办法”,是经过无数实践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

图片

▲安化县东坪镇百选村在防汛期间还通过敲锣进行预警。(资料图)

比如敲锣行动。短信通知、群里预警固然高效,但受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容易出现信号不稳定、通知不到位的情况。

而在夜间,尤其是凌晨,人的警惕性最低的时候,仅靠“一键发布”显然不够。

这种时候,村村响、敲锣、吹口哨等“大阵仗”“大响动”的示警方式则更为直接有效,也更能给人带来紧迫感,激起危机意识。

6月21日至22日,桃源县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郑家驿镇游鹿溪村处于暴雨带中心。凌晨时分,该村老屋坪组的老党员黄治国就是靠着敲铜锣、吹口哨,组织村民安全转移的。

图片

▲6月26日,长沙市天心区沿江的河堤上,街道工作人员和村民24小时轮岗值守排查险情。(图源:中新网)

比如蹲守值班。这是湖南最常见的防汛操作之一,通过人工盯防的方式,时刻关注水情变化,并排查堤坝上可能存在的管涌、局部塌方等风险,及时做出反应。

这种志愿或者义务形式的值班值守,能够极大地调动和激发大家保卫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团结一心自领责任,才是我们对抗自然灾害最大的底气。

6月22日,当浏阳河的水位超过36米警戒线时,雨花区黎托街道托溪社区居民就自发组织起来,与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同投入到紧张的巡视护堤工作中,成为了浏阳河畔的“守护者联盟”,24小时接力守卫家园。

而在洞庭湖区、湘江沿岸、资水等防汛一线,这样点位不计其数。例如长沙城区湘江两岸,每隔几百米就设置了一个防汛值守点,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24小时在此值守。

比如“挪床行动”。湖南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有地质灾害在册隐患点18570处,威胁人口70.87万。而地质灾害多在夜间发生,以摧毁房屋后墙为主,所以一楼后屋的床铺往往是最危险的。

图片

▲6月23日,常宁市黄江村这处滑坡中的6人成功提前转移避险。从画面可看到,前屋比后屋相对更安全。(图源:“湖南应急管理”微信公众号)

4月1日,湖南进入汛期的第一天,省自然资源厅向各地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的紧急通知》,这个通知里,就明确乡镇、村组干部和群测群防员要逐户上门推动实施“挪床行动”。

挪床怎么挪?其实就两句话,“睡楼上不睡楼下、睡前屋不睡后屋”。挪床办法虽然“土”,靠山住户在汛期如果避开此区域,将会大大降低灾害风险。

“挪床行动”,也挪出了成效。例如,4月23日和4月30日,岳阳就先后成功避险2起;张家界今年以来已成功避险6起。

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人的“双脚”。

6月26日,湖南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通报,对近期12起成功避险案例予以通报表扬。

比如,6月24日9时许,长沙市雨花区井湾子街道工作人员在巡查时,发现长沙民政学院一栋学生公寓东北侧山体局部有松土掉落现象。上报后,雨花区及时转移学生400余人。10时许,护坡发生垮塌,但由于处置及时,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图片

▲长沙民政学院学生公寓后的山体滑坡现场。(图源:“湖南应急管理”微信公众号)

从这一批成功避险案例中,记者发现一个共性,都是通过“双脚”的巡查,及时发现隐患,并及时上报、及时处置,从而避免了悲剧发生。

虽然越来越多防汛“黑科技”正在被应用,但要适应和吃透大自然的复杂性,仍需要时间。

先进的技术、科学的制度,最终都是要靠人来落到实处发挥效果。换句话说,就是防汛不仅仅要防洪水猛兽、次生灾害,更要防人的麻痹思想、粗心大意,以及防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

当前,或许人的“双脚”仍是最靠谱的,只有该查的地方查到位,该报的内容报及时,该处置的时候够果断,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打好防汛抗灾这场硬仗。

???????.gif


来源:红网·观潮的螃蟹

作者:刘玉先 王义正

编辑:廖轩仪

本文为应急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aq.rednet.cn/content/646840/62/1404452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应急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