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探险!应重“探”而非“险”
2025-11-05 10:32:43 字号:

探险!应重“探”而非“险”

近期,人们在“野景点”打卡,在探险中遇险的新闻频现报端。一次次教训,一定程度上可以警示人们回归理性、重视安全。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思考怎么保护人们的安全之前,不妨先来探讨背后的原因。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所处的世界,变化越来越迅速,随之而来的是挑战越来越多,机遇也越来越多。人们希望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希望通过探险锻炼身体,培养勇气和自信,不断发掘自我潜能这座“富矿”。

从现实来看,过度商业化的景区无法满足人们接触自然的旅行需求。户外装备品牌也在引领旅行新潮流,启发探索发现的观念。用户在社交媒体发布的“博眼球”探险经历和“野景点”规避管理的方法,以及所谓“资深领队”的非正规带团游,更为探险热添了一把火。

当下,探险中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入门者”在猎奇心理驱使下,缺乏经验和准备,盲目自信地进行探险。再加上,探险地点多面广、幽远险峻,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面临重重困难。

人都有好奇心、求知欲,热爱自然、挑战自我的精神值得鼓励,但要对越来越多的“入门者”加以引导,同时打击以“险”猎奇的行为。

在笔者看来,探险为“探”不为“险”。因此,在满足“探险”需求的同时,必须加强安全管理。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发布通知,确定将49个目的地纳入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地区名单予以重点支持,并指出要进一步强化属地安全监管能力,压实安全监管职责,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应急救援体系。

因此,对于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而言,应当完善制度,理清监管职责,进一步压实责任,加强监管。监管者需熟悉当地的山地、峡谷等热门探险路线,辨识风险、划定风险等级、制定应急预案,在重点时期、重要地点值守,还可以通过设置路标、与熟悉路线的当地人合作、设置应急救护站点、为当地社会救援力量提供相关培训和物资等方式,针对性提升救援能力。

“险”是一时的刺激,“探”是长久的乐趣。资深探险者“踩过坑”,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主流媒体、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与资深探险者合作,通过发放宣传册、策划活动、直播、制作短视频等多样化渠道,发出权威、专业的声音,引导“入门者”如何“由易到难”选择探险地,分析可能的风险和必需的安全措施,并鼓励多人同行;还可以与地质、生物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合作,进一步鼓励“入门者”在低难度、高保障的探险目的地找到乐趣,比如认识山石草木、鱼虫鸟兽,丰富体验,积累知识、经验和多方面技能。

文旅、工信等行业部门可以进一步加大对于不规范的商业活动的打击力度,对社交媒体平台信息发布加强规范和管理。除了识别和提示风险信息,社交媒体平台还可以加强策划、完善创作奖励和信息推荐机制,鼓励更多用户分享安全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户外旅游经验。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探险之前一定要对自身的能力有正确的判断,头脑中要始终绷紧安全弦,不能违反法律法规,更不可贸然尝试超越自身能力范畴的冒险之举,牢记量力而行。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作者:张佳佳

编辑:姜雯婕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