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呈现多发、频发和极端化趋势,传统灾害与新型风险交织叠加,凸显出复合性、链条性和次生性等突出特征。由原生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风险,已成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中的突出短板。与原生灾害相比,次生灾害具有链式放大、隐蔽突发和跨区域传播等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为全面提升我国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能力,迫切需要系统梳理当前次生灾害风险防控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构建覆盖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的防控体系,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供有力保障。
自然灾害引发次生灾害的风险态势
次生灾害起因隐蔽、演化迅速、影响深远,常在灾后薄弱环节集中显现,并通过对生命线工程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冲击不断放大风险,已成为制约灾害风险全过程管控的突出难题,必须作为风险防控与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
链式衍生持续累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呈现明显的多重触发效应。地震不仅造成房屋倒塌,还容易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或堰塞湖,形成更大范围的次生风险;洪涝灾害往往导致供水系统破坏、水体污染和疾病传播;干旱会加剧农作物歉收,增加森林草原火灾风险;台风强风与强降雨叠加,更易造成城市大范围内涝和交通系统瘫痪。近年来的灾情反复表明,一个主灾往往带来多个次生灾害,呈现明显的链条效应。这种链式衍生特征,是次生灾害风险复杂化的重要表现。
风险形态复杂多元。一是突发性强,部分次生灾害在主灾发生后的数小时内即可集中爆发。例如堰塞湖溃口,洪水在极短时间内就能对下游群众形成致命威胁。二是耦合性强,不同灾种叠加交错,明显增加应急处置难度。例如台风引发暴雨洪水时,不仅滑坡风险显著增加,还常伴随电力中断和通信中断。三是区域差异大,西南山区地震地质灾害频发,东部沿海多受台风与风暴潮威胁,北方平原则更易遭遇旱涝叠加冲击。以上特征使得应对次生灾害不仅需要快速反应,还需跨部门、跨区域进行统筹。
社会后果放大显著。实践表明,灾害链动效应往往对社会经济系统造成严重冲击甚至导致运转断裂。2008年汶川地震后,因强震诱发的堰塞湖群一度威胁下游百万群众安全,成为当时震后防控的最大风险。2021年河南“7·20”特大暴雨中,地铁隧道被淹、电力供应中断和城市道路阻断几乎同时出现,导致救援资源调度受限,救援效率大幅下降。由此可见,次生灾害不仅会加剧生命财产损失,还可能因公共服务体系失灵而进一步引发社会性风险。
综上,次生灾害风险呈现链式性、复杂性和放大性三大突出特征,已成为制约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效能提升的关键因素。必须着力健全覆盖灾前防范、灾中应对、灾后恢复的全过程防控体系,全面提升风险预判、统筹协调和综合处置能力。
自然灾害次生灾害风险防范
薄弱环节梳理
近年来,我国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不断完善,已初步建立起涵盖灾前防范、灾中应对、灾后恢复的制度框架,并在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物资保障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然而,面对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和灾害链式反应日趋复杂的严峻形势,我国次生灾害风险防范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风险认知不足,底数不清问题突出。当前对次生灾害的认知多停留在单一灾种的直接后果,对灾害链的级联效应和放大效应机理研究不够深入。风险底数不清,缺乏精细化、动态化的次生灾害风险数据库和隐患清单,对风险信息的完整性、时效性和空间精度的认识存在不足,制约精准研判和科学决策。特别是在城市高风险区域和重大危险源与自然灾害叠加的情景下,综合风险评估明显不足,难以准确回答风险“在哪里”“有多大”等关键问题。
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协同联动能力不足。现有监测预警系统多为单一灾种导向,缺乏对灾害链的综合性、联动性监测预警能力,难以实现多灾种耦合风险的精准识别和过程追踪。跨部门数据共享壁垒依然存在,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间信息未能实现深度融合与实时共享,难以支撑对灾害链全过程的动态模拟和超前预警。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面向偏远山区、流动人口、老年群体等特殊区域和人群的精准靶向发布能力有待加强。
基础设施韧性不足,工程设防标准偏低。许多城市特别是老城区的地下管网、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偏低,“重地上、轻地下”问题突出,难以应对极端强降雨事件,内涝风险显著。交通、电力、通信等生命线工程冗余设计和备份能力不足,系统脆弱性高,在重大自然灾害冲击下易发生系统性中断,严重影响应急响应与灾后恢复。此外,一些重大危险源企业在选址布局、抗震防洪设计标准上未能充分考虑极端灾害情景,存在发生次生灾害的风险。
应急准备与响应协同不畅,救援能力有待提升。应急预案体系难以应对复杂次生灾害场景,演练多停留在单灾种、程式化层面,缺乏多灾种耦合、实战化的应急演练设计。部门间、军地间、区域间在信息共享、会商研判、资源调配与行动协同等方面仍存在机制壁垒,难以高效应对跨领域、跨区域的灾害链风险。专业化的次生灾害处置队伍布局不均衡,特殊装备配备不足,关键技术支撑能力有待加强,降低了复杂次生灾害的处置效能。
公众风险意识薄弱,自救互救能力欠缺。社会公众对自然灾害及其次生风险的认知多停留在直观感受层面,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风险知识普及和教育引导。对灾害预警信号的准确解读、避险路线的合理选择和自救互救技能普遍掌握不足,公众应急实操能力存在明显欠缺。部分公众存在侥幸心理和避险意识薄弱问题,预警发布后易出现“不愿撤、不敢撤、不会撤”的现象,严重影响整体疏散与避险效能。
健全次生灾害风险全过程
防控体系的对策建议
面对“全灾种、大应急”要求,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从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发力,全面提升我国自然灾害次生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强化风险普查与评估,实施精准治理。一是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基础上,开展专项次生灾害风险评估。聚焦城市重要功能区、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危险源等重点目标,深入排查在洪水、地震等极端情景下可能引发的火灾、爆炸、污染、生命线中断等次生风险,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并动态更新。二是推行自然灾害链风险评估与区划。绘制重点地区灾害链风险“一张图”,明确不同等级风险区的管控目标和措施,为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工程建设避灾避险提供精准依据。
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提升预报预警能力。一是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的综合监测网络。整合各部门监测资源,运用物联网、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对灾害链发展关键节点的实时监控和智能感知。二是研发灾害链预报预警模型。重点突破“气象—水文—地质”“地震—地质—水利”等多灾种耦合模型技术,延长预见期,提高预报精度。三是完善预警信息精准发布与响应机制。打通预警发布“最后一公里”,利用5G、大数据等手段实现预警信息到人、到户、到船、到车。建立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明确不同预警级别下的“关、停、限、撤”等刚性管控措施。
提升基础设施韧性,提高工程设防标准。一是实施生命线工程安全加固和冗余设计。对城市排水防涝、电网、燃气、通信网络等进行全面排查和升级改造。二是修订提升关键设施设防标准。根据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新特征,科学修订城市规划、建筑、交通、能源、化工等领域的抗震、防洪、防风标准。三是优化重大危险源空间布局。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尾矿库等高风险设施与人口密集区、生态敏感区的安全防护距离。
完善应急准备与响应机制,强化跨部门协同。一是制修订针对巨灾次生风险的专项应急预案。围绕堰塞湖处置、危化品泄漏、水污染事件、大范围停电等典型次生灾害场景,细化应急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二是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与专业处置队伍能力建设。配齐配强应对特殊次生灾害的专业装备和物资,开展常态化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演练。三是构建高效统一的应急指挥与协同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实现灾情信息、救援力量、物资储备等数据的实时共享和智能调度。
加强科普宣传教育,筑牢人民防线。一是将次生灾害风险与应对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培训体系。利用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重要节点,通过新媒体、体验馆等多种形式,广泛普及灾害链风险知识和避险技能。二是深入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推动演练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重点提升基层社区(村)和企事业单位的先期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参与。发展巨灾保险,推广安全生产责任险,发挥保险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和恢复重建中的积极作用。(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郭海湘 郑润杰)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编辑:姜雯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