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防灾科技学院副校长刘春平——
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升防震减灾能力
“我们发现,部分‘一带一路’国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或长期陷于债务危机,地震灾害风险治理体系建设水平落后,急需外来资金、技术援助,以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全国政协委员、防灾科技学院副校长刘春平建议,在亚投行框架下设立“一带一路”地震安全基金。
历史上重大地震灾害频发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刘春平认为,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地震灾害风险治理水平、保证沿线人民地震安全,应是促进“一带一路”安全发展的重要内容。
“但该地区的地震灾害风险不容忽视。”刘春平介绍,“一带一路”跨越亚欧大陆与西太平洋、印度洋,与全球两大地震带——亚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高度重合,历史上重大地震灾害频发。自1900年以来,全球发生了185次死亡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地震,其中125次发生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单次死亡人数超过5万人的6次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均发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这些地区频发的地震巨灾对‘一带一路’规划中的六大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丝绸之路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刘春平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地震灾害风险治理体系建设水平落后,主要表现在监测探测和风险调查工作开展程度较低,地震灾害风险底数不清,风险治理无从下手;政府和民众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城镇和工程选址避险考虑不够,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缺乏或直接引用发达国家规范,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特点脱节;监测预警基本空白,震时应急反应能力不足,震后恢复重建工作缺乏规划;部分地震高烈度区的海陆交通枢纽城市抗震韧性差,重要交通基础设施老化或落后,威胁沿线交通运输安全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刘春平认为,应考虑以外来资金、技术援助的方式,提高“一带一路”地区防震减灾能力。
设立“一带一路”地震安全基金
在2018年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强调,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刘春平认为,防震减灾国际合作聚焦生命安全、提升民生保障,可以有效克服不同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差异造成的合作障碍,成为其他政府间多边开发机构开展工作的核心领域。
例如,世界银行管理的全球减灾与灾后恢复基金始建于2006年,截至目前,累计投入1.875亿美元,支持了140个国家的337个项目,在增强灾害风险意识、支持防灾韧性能力建设、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取得显著效益。
再如,亚洲开发银行的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基金、亚太灾害响应基金等项目,则聚焦为发展中国家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响应能力建设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
刘春平进一步介绍,我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5年来,成员国发展到103个,资助项目108项、资助金额累计220.2亿美元。有效推动了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该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因此,我建议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现有框架下,设立‘一带一路’地震安全基金。”刘春平说。基金设立后,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融资平台,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升防震减灾能力,进而推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防震减灾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编辑:姜雯婕